文案详情
导航

故园长歌 ——第一集纪录片解说词脚本

历史纪录片 1180 104


第一集:《别梦依稀》

岁月不知,千年飘过。

韶山冲畔,一片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。

乡音不改,山高水长。

人们纷至沓来,缅怀和感受他的赤子情。

思乡、思土、思亲人。

虽是年老病重,这片故土,依然萦绕他的梦中,终难挥去。

陈晋(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):1976年6月份的时候,他的病开始重了,当时他给中央提出来,他也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,他就想回到韶山。鉴于他的健康状况,中央政治局没有同意他的这个最后请求。

1976年9月9日,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。

1959年6月25日,在阔别家乡32年后,毛泽东第一次回到韶山。

唱着山歌思亲人,亲人乡谊久绵长。毛泽东的乡情,浓烈、恒久,犹如奔河。

这是他的笑。这笑温暖,自然,随性。只有回家的游子,才能从内心涌出这样的笑。

“别梦依稀咒逝川,故园三十二年前。”

据送毛泽东回韶山的司机回忆,车从湘潭开出20公里,毛泽东就有些坐不住了。他不时地撩起窗帘往外看,眺望车外田园。他还常看看司机,仿佛说,同志哥呦,你能否快点开?车子刚抵韶山招待所前坪,毛泽东一步跨出停稳的轿车,急着和家乡人打起了招呼。

毛泽东所到之处,总是洋溢满满的笑声。

这是亲情的笑。毛泽东拿出在武汉买的珞珈山牌香烟,同老乡李文贵一边吸,一边聊,一边笑。

这是敞怀的笑。在旧居堂屋,当得知摆在神龛里的祖宗牌位、观音菩萨和赵公元帅都是复制品时,毛泽东对陪同的罗瑞卿、周小舟等众人说,过去我们家里迷信,我也算一个,那时,打扫这些神像,是我每个初一、十五的活计。逗得大家哈哈笑起来。

这是被诗人称作“纸面上都仿佛听出了声音”的笑。韶山学校,孩子们的欢呼声已成海洋。少先队员蒋含宇解下自己的红领巾,先给毛泽东行了队礼,然后踮起脚尖,给毛泽东戴上。

蒋含宇(韶山学校学生):我们当时是14岁,毛主席是66岁,他就说了,你看我今天戴了红领巾,我变成少先队员了,变得年轻了。他就哈哈大笑。

毛泽东向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提出,我要请乡亲们吃餐饭。你给我邀请这样几拨客人——长辈、老师、亲友和当地干部,老党员、老自卫队员和革命烈士的家属。

在这张至今保存完好的菜单上,我们看到,那都是地道的韶山农家菜:木耳炒鸡、回锅肉、炒豆角、烧丝瓜、烧鲜鱼、烧排骨、菜心汤、米饭、稀饭、卷子。

回乡翌日的清晨,毛泽东悄悄起床,伴着韶峰的朝霞,走向土地冲的山上,找到父母合葬墓。警卫人员递给他一把松枝,毛泽东恭敬地将松枝放在坟前。公社书记毛继生悄声问,是否把坟修一下?毛泽东说:“不要了,培几铲土就行。”

这次回乡,因为握手过多,毛泽东的手肿了。可围来的乡亲还是里三层外三层。毛泽东与他们握手、合影,不停话别。

自1925年毛泽东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,到朝鲜战争,韶山先后有1700余人前赴后继为革命献身,其中144人被正式认定革命烈士。这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即使手肿了,他仍对工作人员说:我下决心了,一定要握到底。

1949年8月15日,韶山解放,故旧们的信一时如雪片般飞到了北京。毛泽东几乎每信必回,只是这些回信既有真诚关爱与鼓励,也有严厉批评和教育。

吴连登(毛泽东生活管理员):韶山来的人和信,跟主席(说)下一次要安排工作,这样的事,主席几乎在他的一生当中,没有给人安排,(他说)不要以为有我这个关系,你们可以怎么样,所以(这样的事)在主席这是行不通的。

毛泽东逝世后,他的遗物被送回韶山。看到那补丁摞补丁的衬衣,那用过多年不舍丢弃的毛巾,还有韶山人普通的长筒棉袜……从这些遗物里,人们又读到了什么呢?

汤瑞仁(韶山乡亲):我看到那个遗物,毛主席穿的东西都是破破烂烂的,谁看了谁掉眼泪。

“金花籽那个开红花,一开开到穷人家。穷人家,要翻身,世道才像话……”1925年,随毛泽东回到韶山的杨开慧,将这首《金花籽》教唱给在农民夜校里学习的乡亲们。

今天,韶山人民深情地为它填上新词:“金花籽那个开红花,一开花香满天涯,谁把人民种心底,人民想着他。”
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  • 资讯
  • 最新问题
已经到底啦!
预约配音服务 关闭
预约成功后,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
预约成功
您已预约成功,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保持电话通畅
配音客服微信二维码

关注【客服微信】

抢先听最新案例,新客礼包等你拿!

提交
复制成功 微信号:18996381623 添加微信好友, 详细了解! 打开微信